【津城非遗】 当春节遇上非遗,那便是沁到骨子里的中国味儿
天津
天津 > 天津记忆 > 正文

【津城非遗】 当春节遇上非遗,那便是沁到骨子里的中国味儿

要说咱天津的年味还真是浓,

天津人讲究“仪式感”,

尤其过年、过节必须要“应景”!

图片

这不,

咱们津城还真有不少

跟年味有关的非遗技艺,

今天就随着小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!

大郑剪纸

天津人过年讲究“贴倒酉”,尤其福字、吊钱儿,一到过年那必是家家户户大门上的装点。“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”,任是再不遵循“传统”的家庭,也愿为来年的吉祥兆头,在这几日里应应景。

图片

天津“大郑剪纸”约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,那时候大郑村几乎家家都会做剪纸,哪怕是最粗糙的汉子,也能刻上两刀。过年用的窗花、吊钱,都是从这里传出去的。

图片

起初,“大郑剪纸”的工具主要是剪刀,图样是用传统的烟熏方法进行拷贝,剪纸多为窗花的形式,后来大郑村的村民改为制板雕刻,增加剪纸的创作空间。这样一来,剪纸的表现手法更为细腻,作品更加具有传统的民间气息,颇受大家欢迎。

图片

2009年大郑剪纸“剪成”了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,更加受到大家的欢迎。

多层套色剪纸是“大郑剪纸”的独家技法,其特点就在这个“多层”和“套色”上了:以色区进行区分剪裁,最后再将它们“套”在一起,这使得剪纸看起来像画一样,色彩更加丰富,形象更加立体。却也最费心力,这通常要几个匠人花费数月时间才能完成。

图片

如今“大郑剪纸”的题材,除了传统的花鸟动物,还包括名画和天津城市题材等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,“大郑剪纸”一共创作了600套剪纸作品,作为北京奥运会的礼物,赠送给奥林匹克青年营成员并获得其他国家人员的一致好评。

在其60年的发展历程中,“大郑剪纸”经历了从装饰品到艺术品的转化,如今已迈出国门,走向世界。

尚记真丝绣绒制作技艺

一到过年,中国人习惯用红色装点新春,为新的一年讨个好彩头。而除了刚刚我们说的贴福字、吊钱儿等等装饰,天津人的春节还有自己独特的一抹红“红绒花”。

图片

在新春佳节,无论是大姑娘小媳妇儿,还是孩子老太太,头上都得别着一朵儿红绒花,上面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,点缀着浓浓的年味儿,过年戴聚宝盆红绒花,介绝对是咱天津的专利!

但是这个戴花还是有讲究的,嘛年龄戴嘛花!不同的人戴不同的花可是有讲究的!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没出嫁的大女孩戴石榴花;小女孩儿戴一串儿的梅花海棠;已婚妇女戴聚宝盆。

图片

而且就连买花也有讲究,姑娘的花得姑姑给买,聚宝盆则是媳妇给婆婆买。

天津的“尚记真丝绣绒”便是制作这种红绒花的非遗技艺。

图片

传承人尚福禄经过独特的工艺加工,将蚕丝从单丝制作成为光亮顺滑鲜艳的蚕丝线,用这种线制作的绣绒喜字、聚宝盆、红绒花等工艺品,色泽鲜艳光亮,让人赏心悦目,为节日增加了浓浓喜气。制作出来的绒花工艺品颜色漂亮,精致。

图片

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,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、艺术价值,具有鲜明的天津特色,在天津市具有较大影响力,在天津市地域范围内、在一定群体中有着较长的历史传统和清晰的传承脉络,至今仍以活跃形式存在,纯属完全手工艺品。

津门杨氏茶汤

每每来到天津古文化街,赏年味的时候,几乎每个人手里都会捧上一碗茶汤,它口感顺滑、香气扑鼻,它果料香甜、回味无穷,它是天津人小时候的记忆。

图片

“茶汤”相传源于明代,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,主要流传于天津、北京等地。

图片

提起茶汤,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龙嘴大铜壶。颇具民俗特色的制作工具,吸引了无数游客驻足品尝。天津杨氏茶汤茶汤色泽粉红、质地细腻、香甜润口,叫人欲罢不能。

图片

杨氏茶汤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,直到80年代末,第三代传人张金枝女士重整旗鼓,铺陈新店。2004年第四代传人周洪珉先生继承祖业,将津门杨氏茶汤发扬传承。

图片

杨氏历经百年,仍然保持着极大的生命力,秘诀在于遵循古法,按照老一辈流传下来的配方和制作工业,兢兢业业,不偷工减料,才能打造出茶汤最质朴的味道。

图片

除了口味,杨氏还将茶汤演绎成了一门艺术。杨氏独家的“盲沏”和“扣碗”技术,把装满茶汤的碗倒扣于案上,茶汤居然可以不溢不流。大家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亲临一场艺术表演。

无论如何,这份历史悠久的小吃,都在天津人心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,尤其是那一份醇香可口的秫米面茶汤,保留了最原始、最纯粹的味道,也成为许多天津人的美食记忆。

每一项非遗的传承都历经百年,一起感受它们独特的味道吧!

津门文化旅游资讯,尽在乐游天津!

敬请同步关注“乐游天津抖音号”

“爱游天津”音频号(喜马拉雅&蜻蜓)

文中图片来自网络

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

图片

来源 乐游天津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