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津城非遗】“碧落秋方静,腾空力尚微”——一项距今2000多年的技艺
天津
天津 > 天津记忆 > 正文

【津城非遗】“碧落秋方静,腾空力尚微”——一项距今2000多年的技艺

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智慧结晶,它是代代相传的心血与记忆。今天的津门非遗为大家介绍的是杨柳青风筝制作技艺。

图片

风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我国东周春秋时期的产物,距今已经2000多年了。

风筝的制作技艺,概括起来有四个字:扎、糊、绘、放,简称‘四艺’。如‘扎’包括选、劈、弯、削、接;‘糊’包括选、裁、糊边;‘绘’包括色、底描、修;‘放’包括风、线、放、调、收。

图片

“扎”即要达到对称,使风筝左右两侧的受风面积相当;“糊”即要保证整体平整,干净利落;“绘”即要做到远眺清楚,近看真实的效果;“放”即要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。风筝的种类主要分为“硬翅”和“软翅”两类,“硬翅”风筝翅膀坚硬,吃风大,飞的高。“软翅”风筝柔软,飞不高,但飞的远。

2012年,杨柳青风筝制作技艺入选西青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王建新是杨柳青风筝技艺的传承人。

图片

王建新小时候经常到当时的天津风筝厂玩耍,久而久之受老师们的影响也开始跟着学做风筝。而有效的启蒙,致使他对风筝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。经过十几年的钻研和摸索,他不仅学会了传统的风筝制作技艺,而且也总结出了一些自己的经验。

在王建新家中,各式各样的风筝挂满了墙头,有蝴蝶风筝、蜻蜓风筝、金鱼风筝、燕子风筝、龙凤风筝、美猴王风筝等数百件作品。这些风筝选材广,题材新,造型之精美令人惊艳。最大的蝴蝶风筝,小巧的燕子风筝,不同寻常,一眼看去就让人印象深刻。

更多津门文化旅游资讯,尽在乐游天津!

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

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

图片

来源 乐游天津公众号